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任万杰
机构地区:[1]不详
出 处:《知识窗(原创智慧书)》2023年第10期43-43,共1页
摘 要: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的第二年,他已经被推到了神的位置。为了解释宇宙的稳恒态性问题,爱因斯坦进行研究。由于物理直觉上的偏见和数学运算上的失误,爱因斯坦选择了静态宇宙的观点。他为求得一个静态的宇宙模型解,不惜在方程中引进一个“宇宙项”。这个结论在当时既符合宇宙学原理,又符合已知的观测事实。然而,1922年,美国学者弗里德曼求出了动态解;1927年,比利时学者勒梅特也独立求得同一解。从数学角度证明,宇宙不是静态的,而是均匀地膨胀或收缩着。然而,爱因斯坦不肯接受这个结果,坚持静态宇宙模型观。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