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肠道微生物探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董嘉欣 刘童[2] 高善语[3] 

机构地区:[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50014 [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检验科,250012 [3]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250014

出  处:《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4年第3期255-261,共7页Modern Intervention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Gastroenterology

基  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21MH399,ZR2022QH130);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19-0137)。

摘  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免疫介导下的慢性难治性肠道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特点是复发和缓解交替发生。尽管IBD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目前公认的IBD发病机制假说是:宿主遗传易感因素、环境因素和宿主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异常的免疫反应和慢性肠道炎症。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复杂且丰富,能够参与营养吸收、免疫调控和防御屏障等相关的生理功能。研究表明,多组学分析技术已经确定当IBD发生时,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功能发生显著改变,并且与IBD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本文就肠道微生物群对IBD发病机制的调控作用以及肠道微生物群功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此外,我们回顾了控制改变的肠道微生物群的治疗选择,如益生菌和粪便微生物群移植。

关 键 词:炎症性肠病 肠道微生物 失调 多组学分析 代谢产物 

分 类 号:R574[医药卫生—消化系统]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