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边界化的神圣性何以可能——天人关系视域下神圣空间的建构模式  

How is De-boundaryised Sacredness Possible——Mode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acred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子涵 Wang Zihan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出  处:《世界宗教文化》2024年第2期160-166,共7页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目“宗教学理论的基本范畴研究”(编号:22&ZD254)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天人关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母题,在传统哲学语境中,呈现出思想主体广衰与精微的内外协调,同时兼具道体的巍然规范与心体的澄怀自得。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宗教场所或建筑,总体呈现出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流动、泛化、融合的关系形态。其既不广泛具有“神圣-世俗”高度区隔的空间结构,也不普遍具备围绕“神圣-世俗”开展宗教实践的社会基础。然而,如果不围绕“神圣-世俗”的区隔,中国本土化神圣空间的神圣性又是如何被建构与生成的?通过考察可知,区别于“神圣-世俗”的区隔,中国本土神圣空间的建构范式是天与人的生命性贯通,并通过形态表征、体验营造、仪式勾连、秩序同构等生成模式,完成了对一种去边界化、非异质化神圣性的表达与阐释,并由此在神圣与世俗之间形成了一种横向勾连、纵向交感、动态生成的意义共生关系。

关 键 词:神圣空间 天人关系 生命性 共生机制 

分 类 号:B222[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