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运河东移与淮安水惠成因  

Eastward Movement of the Canal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e Causes of the Floods in Huai'an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马俊亚 

机构地区:[1]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出  处:《江苏地方志》2024年第3期17-24,共8页Jiangsu Local Chronicl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大运河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项目号:17ZDA184)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明清时期,淮准安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但也承担了朝廷治水的绝大部分负面影响,成为水灾最严重的地区。北宋以前,运河在黄河南北分为东南向的通济渠和东北向的永济渠,黄河在中下游决堤对运道一般不会产生致命性影响。元以后,由于运河贯通山东南北,在运河西部的黄河中下游每次决口都可能对运河产生毁灭性的破坏。在缺乏严谨的科学测量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前提下,朝廷每一次治河决策都带有主持者的主观偏向,并带有个人的利益考量。为了保运,明代把黄河全部南移到淮河;为了冲刷黄河泥沙,在淮安西部平地建立人工大水库洪泽湖,使得黄淮地区的水患被人为转移到准安一带。这是明清淮安水患的主要根源。

关 键 词:黄河泥沙 黄河中下游 现代工程技术 治河 通济渠 主持者 永济渠 洪泽湖 

分 类 号:TV8[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