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仿”作为一种创作机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敖日力格[1] 姜欣辰[2] 

机构地区:[1]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 [2]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出  处:《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5期65-67,共3页Social Sciences Digest

摘  要:中国古代山水画摆脱不了对前人山水图式师承的窠臼,均秉承了传统法度的连续性。E. H.贡布里希(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在形容这类相对固定的、连续性的创作模式,曾用“图式”(schema)去解释。然而,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中,早期和中期很少出现“仿”的创作模式,明代中后期“仿”却成为极其重要的创作意图,甚至演化为一种具有权威意味的主流创作趋势而得到山水画领域的追崇和推演,并对之后的中国艺术发展走向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关 键 词:贡布里希 中国当代艺术 山水图式 创作机制 山水画 创作模式 连续性 明代中后期 

分 类 号:J21[艺术—美术]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