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箸作为国民互文符号的逻辑分析  

A Logical Analysis of Chopsticks as National Intertextual Symbols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熊承霞 周靖秋 Xiong Chengxia;Zhou Jingqiu

机构地区:[1]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上海200093

出  处:《艺术科技》2024年第10期42-46,共5页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基  金: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上古神话中的‘造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YJA760090。

摘  要:目的:筷箸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然而,近年来,一方面由于“司空见惯平常事”,筷箸符号的意义生产正不断程式化,越来越多的人只是将筷子作为一种用餐工具,忽略了其背后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意蕴;另一方面,全球文化正不断融合,异域餐饮文化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筷箸进食的唯一性被削弱。如此一来,过往筷箸所承担的礼仪文化传承功能被逐渐弱化。这是筷箸目前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方法:为突破筷箸当下面临的困境,文章运用符号学理论,从筷箸的符号特性入手。运用互文性概念,分析筷箸作为符号的互文表征,并以这些表征为脉络,归纳总结筷箸符号能够发挥叙事潜力的空间场域。当人们意识到在不同空间场域中筷箸符号所被唤醒的不同意义时,筷箸便能重新获得契合当前时代的生命力。结果:经分析可知,对筷箸进行思想性的升值,与我国古代“器以载道”的造物思想一脉相通。筷箸作为对象物,早已被古人赋予了符号象征意义,通过象征符号连接可见的形式和不可见的思维,构成了空间场景中的互文表征。以筷箸的互文表征为线索,可归纳出两大类主要的空间场域。一类是礼仪文化传习场,古人以“藏礼于器”的范式,以器扩延礼仪文明,展现“器道融合”的智慧。另一类则是作为礼仪、教养等内容的中介场域,承担文明的对译修辞。在此类场域中,筷箸是表征文化史的重要符号,在人们表征文化的过程中,其填补了语言难以叙述的脉络。结论:筷箸的符号特性仍有待继续挖掘。通过论述得知,筷箸符号能够成为互文表征,且在不同空间场域下具有强大的叙事潜力。可以利用不同空间场域下筷箸互文表征的特性,制定相应的艺术化传播策略,输出筷箸符号的内涵,让筷箸继续发挥礼仪文化传承功能,共建国民集体记忆的符号生产。

关 键 词:筷箸 空间互文 表征符号 集体记忆 

分 类 号:TS972.23[轻工技术与工程]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