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水”走向“抗战”--抗战桂林文化城知识分子的精神行路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相宜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  处:《文艺争鸣》2024年第5期20-26,共7页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空间与文化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1FZWB052)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中华儿女纷纷举家迁移,为了坚定抗战决心,为了保存民族血脉,为了中华文明的延续,背井离乡的人们在漫漫逃难之路上,不断向西,向南。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10月27日,武汉沦陷,在此之后,大批难民与流寓的知识分子向香港、重庆、桂林、延安、昆明等地汇合。“警钟一鸣,抗战发动,桂林立以崭新的姿态出现,成为时代的宠儿。东南人士大量流徙的结果,无论文人墨客,官绅商贾乃至贩夫走卒,多数被桂林的山水吸引住了。大家视为福地,留驻下来。”(1)“街道”连通着桂林城市的各个地理空间,联通着桂林都市与山水田园,不仅接洽着知识分子街道外的私人生活与街道上的工作岗位,还成为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爱国活动的通道与场域。他们把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搬上了原本作为公共生活空间的街道,赋予其新的属性--“广场”。

关 键 词:桂林文化城 私人生活 山水田园 工作岗位 公共生活空间 地理空间 爱国救亡 桂林城市 

分 类 号:I20[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