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相宜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 处:《文艺争鸣》2024年第5期20-26,共7页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空间与文化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1FZWB052)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中华儿女纷纷举家迁移,为了坚定抗战决心,为了保存民族血脉,为了中华文明的延续,背井离乡的人们在漫漫逃难之路上,不断向西,向南。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10月27日,武汉沦陷,在此之后,大批难民与流寓的知识分子向香港、重庆、桂林、延安、昆明等地汇合。“警钟一鸣,抗战发动,桂林立以崭新的姿态出现,成为时代的宠儿。东南人士大量流徙的结果,无论文人墨客,官绅商贾乃至贩夫走卒,多数被桂林的山水吸引住了。大家视为福地,留驻下来。”(1)“街道”连通着桂林城市的各个地理空间,联通着桂林都市与山水田园,不仅接洽着知识分子街道外的私人生活与街道上的工作岗位,还成为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爱国活动的通道与场域。他们把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搬上了原本作为公共生活空间的街道,赋予其新的属性--“广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