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郑海鑫
机构地区:[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出 处:《中国档案》2024年第6期86-87,共2页China Archives
摘 要: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中国,读书人将科举作为跻身仕途的重要途径。《清史稿·选举志》记载:“三年大比,试诸生于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试举人于京师,曰会试,中试者为进士。天子亲测于廷,曰殿试。”殿试等级最高,在皇宫举行,以皇帝的名义出策问题目。殿试分一、二、三甲,“一甲”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状元,作为科举制度中最耀眼的头衔,竞争也最为激烈。清代在寻常例试外,逢庆典特别开科考试称恩科,如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谕旨:“今岁恭逢圣母皇太后六旬万寿,……于壬申年举行万寿恩科,三月乡试,八月会试,俾兹多士共乐观光,以昭盛典。”十年之后,又逢皇太后七旬万寿,乾隆帝下旨:“本年恭遇皇太后七旬万寿,敷天同庆,特开万寿恩科。”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8.24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