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小章[1] Wang Xiaozhang
出 处:《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2023年第10期46-53,共8页ETHICS
摘 要:关于道德与现有社会的关系,道德社会学的奠基者涂尔干认为,所有的道德,都是现有社会的产物,相应地,所谓道德的行为,也就是遵守顺从既有社会之规范,也即对规范负责的行为。鲍曼拒绝这种观点,他援引列维纳斯的观点认为,道德的行为是“对他人负责”的行为,而不是对规范负责的行为,个人的道德能力有“前社会的起源”,社会的作用不是“生产”个体的道德能力,而是“操纵”个体的道德能力。现代社会中以国家权力为最终后盾的“伦理”规范以及从属这种“伦理”规范的各种操控技术系统性地压制、解除了个人的道德能力,将个人转变成了非道德性的存在。而现代社会进一步向后现代性或“流动的现代性”的演变,为个人的道德从“伦理”规范的“坚硬盔甲”中解放出来,复活“对他人负责”的道德能力提供了机会。鲍曼和涂尔干的对立,联系着他们各自不同的语境:涂尔干依然置身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如何消除混乱、建立秩序的“霍布斯式”的语境中,而鲍曼则置身于“奥斯维辛”之后的语境中。撇开语境的不同,着眼于社会的正常运行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关键的问题是要维系“道德”与“伦理”之间的必要张力。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21.9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