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吴飞[1,2] Wu Fei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2]孔子研究院
出 处:《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2023年第11期20-28,共9页ETHIC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AZX010)。
摘 要:在《孟子》中,有“仁之实,事亲是也”和“侧隐之心,仁之端也”两种说法,都是理解其仁说的重要命题,但这两种表述却有相当大的差异,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与区别,是理解《孟子》仁说的一个重要入手点。孟子对仁之实的讨论,是在文质论的架构中展开的,需要加以节文,而对仁之端则需要扩充。这两个方面并不相同,是交错展开的。作为仁之实的事亲即亲亲,根本上来自生生,却不等于自然的生生,而是因对生之反思性确认而产生的德性,这与以康德为代表的西方伦理是非常不同的。由消极的侧隐之心来理解人性,是孟子人性论中非常独到的人性论还原方式。孟子对侧隐之心的讨论有两个方面,其中一方面是普遍性的侧隐之心,如对赤子入井的讨论,不论是自己的孩子还是陌生人的孩子,将入于井都会引发侧隐之心。另一方面是与事亲相关的侧隐之心,如见父母之尸体不得掩埋,就会内心凄侧,一定要埋葬,对他人就未必会有。由对父母的侧隐之心,甚至会以怨慕之情表达最率真的孝敬之德,可谓仁之实之端。节文仁情以为礼,扩充四端以为性,是孟子对待仁之实与仁之端的态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4.15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