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出 处:《宋史研究论丛》2024年第1期482-499,共18页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宋史研究专项课题“历史语境与哲学观念:‘大生命’视域下的宋代艺术研究”(编号:2023HSS006)的阶段性成果;河北省社科基金“饶宗颐艺术思想研究”(编号:HBY21S056)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萧散”思想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时期庄子关于“散”之问题的讨论,为“萧散”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基础。“散”之内涵在后世的发展中不断丰富与完善,东汉蔡邕“欲书先散怀抱”赋予“散”以批评意义,魏晋士人将“萧散”作为人物品评概念。有宋一代,随着道禅哲学的流布和兴盛,“萧散”发展为具有清晰理论内涵的美学概念,不仅适用于人物品评,而且在苏轼等文人的倡导之下,亦成为重要的艺术批评概念并被广泛使用。此外,“萧散”又成为宋代文人超凡脱俗的生活方式以及心性超越的哲思表达,文人于“萧散”的生活中涵养性情,彰显自在、无碍的生命状态,直指清净澄明之自我本心。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