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桃洲[1] Zhang Taozhou
机构地区:[1]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100089
出 处:《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23年第12期44-50,共7页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现代汉诗的整体性研究”(项目编号:20&ZD284)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近40年来,当代诗歌批评经历了几次较大的转换:在1980年代,批评凝结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气质和个性,兼有立足本体和回应社会文化两种向度;在1990年代,批评一方面要为诗歌的“合法性”进行辩护,另一方面力图重建诗歌及批评与历史、现实的联系;进入21世纪之后,批评既强化了写实主义与技术主义之间的冲突,又受制于媒体及其催生的舆论场域。在日益复杂的诗歌生态和历史语境中,需要追问当代诗歌批评之“当代性”及其意义何在。“当代性”意味着诗歌批评应同诗歌创作一道,加入到与历史现实的“循环流通”中,从“不及物”走向“及物”,将对象化评析转变到问题化探究上,实现视野与方法的双重创新;同时改变批评中惯常的价值判断悬搁的状态,在反思相对主义、在与社会文化的全方位互动中重置批评和创作的关系,在更高层面上回到诗歌本身,在葆有文本感受力的基础上,激活诗歌批评的有效性。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7.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