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及其相关指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文光焰 陈斯敏 吴婵 王玮[2] 杨新宏[1] 张志华[2] 

机构地区:[1]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检验室,河北承德067000 [2]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

出  处:《承德医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326-330,共5页Journal of Chengde Medical University

摘  要: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血小板计数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出血。ITP在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育龄期女性和60岁以上老年人为高发群体。目前,IT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要是由于机体免疫失耐受导致体内多种细胞的免疫异常,致使血小板破坏增多和血小板生成减少,与其相关的指标主要有Th1、Th2、Treg、抗血小板抗体、miR NA等。随着皮质类固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脾切除术、利妥昔单抗和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等药物的开发及治疗,ITP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但仍无法治愈。因此,了解ITP发病机制、探索其相关指标对临床开展药物治疗尤为重要。为了寻找ITP有效的免疫治疗靶点,改善患者预后,现就ITP发病机制与相关指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 键 词: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发病机制 指标 治疗 

分 类 号:R735.3[医药卫生—肿瘤]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