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黄锋
机构地区:[1]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241
出 处:《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61-69,共9页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诸子学通史”(19ZDA224)。
摘 要:先儒关于《论语·泰伯》篇“守死善道”章的解读以“守节至死”为主,可能是受到传统社会“节义观”的影响,此章末“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一句,也是受此风影响而添益,时间应在魏何晏《论语集解》以后,至迟在东晋江熙《集解论语》之时。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守”字主要以动宾结构形式出现,即守护某一事物,保持其不丧失,因此,《论语》“守死”一词,或可以解释为呵护生命、重视死亡。本章重心落脚在“善道”上,即妥善地践行道义,这个解释与下一句“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更为贴合。从《论语》诠释史来看,朱熹的解读比较妥帖,然而近代以来注译《论语》者,对该章的解释仍欠清楚,由此带来的是对孔子孜孜以求行道形象的遮蔽。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91.13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