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视域下的“新诗现代化”理论构建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罗振亚[1] 

机构地区:[1]南开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艺争鸣》2024年第7期126-135,共10页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批评’中国化与新诗的审美建构”(批准号:21AZW016)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新批评”理论传入中国,始自1929年由伊人翻译的瑞恰兹的著作《科学与诗》在华严书店出版。而后数年间,国内的诗人、批评者或像钱锺书那样不时在文章中提及瑞恰兹与艾略特,或如叶公超似的为曹葆华翻译的《科学与诗》写序,或似卞之琳一般为刊物翻译艾略特的经典之作《传统与个人才能》;但整体而言,对“新批评”派的关注、译介和阐释,还处于局部、零星的浅表状态。

关 键 词:瑞恰兹 新诗现代化 新批评 《传统与个人才能》 卞之琳 钱锺书 叶公超 艾略特 

分 类 号:I207.25[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