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罗振亚[1]
机构地区:[1]南开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艺争鸣》2024年第7期126-135,共10页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批评’中国化与新诗的审美建构”(批准号:21AZW016)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新批评”理论传入中国,始自1929年由伊人翻译的瑞恰兹的著作《科学与诗》在华严书店出版。而后数年间,国内的诗人、批评者或像钱锺书那样不时在文章中提及瑞恰兹与艾略特,或如叶公超似的为曹葆华翻译的《科学与诗》写序,或似卞之琳一般为刊物翻译艾略特的经典之作《传统与个人才能》;但整体而言,对“新批评”派的关注、译介和阐释,还处于局部、零星的浅表状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29.206.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