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现代化

作品数:161被引量:161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李怡黄一吴思敬张岩泉李国兴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新批评”视域下的“新诗现代化”理论构建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11期154-154,共1页
20世纪40年代的“新诗现代化”理论建设成功地嫁接“新批评”与中国语境,完成了“新批评”的中国化,对现代主义诗歌诗学的发展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使当时的诗歌写作愈具包容性。在新文学和民间传统文化结合成为趋势而和外国文学的联系相...
关键词:新诗现代化 现代主义诗歌 新批评 中国新诗 外国文学 诗学传统 民间传统文化 新诗批评 
“新批评”视域下的“新诗现代化”理论构建
《文艺争鸣》2024年第7期126-135,共10页罗振亚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批评’中国化与新诗的审美建构”(批准号:21AZW016)的阶段性成果。
“新批评”理论传入中国,始自1929年由伊人翻译的瑞恰兹的著作《科学与诗》在华严书店出版。而后数年间,国内的诗人、批评者或像钱锺书那样不时在文章中提及瑞恰兹与艾略特,或如叶公超似的为曹葆华翻译的《科学与诗》写序,或似卞之琳一...
关键词:瑞恰兹 新诗现代化 新批评 《传统与个人才能》 卞之琳 钱锺书 叶公超 艾略特 
从“宇宙意识”看中国新诗现代化道路——以杜运燮《诗四十首》为中心
《文史杂志》2023年第6期22-26,共5页郭凤玲 周毅 
川大学派培育本科教改项目“创意写作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
“宇宙意识”是梁宗岱诗学的重要观点。他认为,具有“宇宙意识”、追求“纯诗”是中国新诗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诗集《诗四十首》是杜运燮早期诗歌的合集,体现了杜运燮第一阶段的创作特征和诗学思想,也充分地实践了梁宗岱诗学“宇宙...
关键词:杜运燮 《诗四十首》 宇宙意识 梁宗岱 新诗现代化 
新诗现代化、戏剧化与民主化:重识袁可嘉的戏剧主义理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3年第5期223-236,共14页王东东 
戏剧主义是袁可嘉新诗理论的核心。在从现代主义到民主文化的论述中,戏剧主义理论具有衔接意义和铺垫作用,实际上处于中介的位置。难能可贵的是,袁可嘉利用戏剧主义理论重新解释了民主政治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义了民主文化和民主...
关键词:戏剧主义 现代主义 民主诗学 民主文化 
袁氏诗学与西南联大诗歌之间的联系
《戏剧之家》2023年第6期193-195,共3页陈欣怡 林琳 
袁可嘉诗学思想的形成与西南联大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燕卜荪对诗歌朦胧化的追求、卞之琳现代诗歌的写作法、冯至“十四行诗”的诗歌格式都对袁氏诗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这几个人物着笔,从源头上剖析袁可嘉诗学理...
关键词:袁可嘉 新诗现代化 西南联大诗歌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的“历史化”考察
《文艺研究》2022年第11期87-98,共12页李扬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诗潮’散佚文献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9AZW016);四川大学学派培育项目成果。
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最早公开使用“崛起”一词描述新诗潮的历史地位,但这一文本至今尚未被充分“历史化”。通过追溯其如何脱胎于《新诗的进步》一文以及手稿的改动痕迹,可以发现谢冕将新诗潮现象转化为更大的思想文化命题的...
关键词:青年诗人 新诗现代化 美学概念 新启蒙主义 先锋性 新诗潮 朦胧诗 精神属性 
作为民主文化的中国现代主义——重识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理论
《江汉学术》2022年第5期84-91,共8页王东东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汉语译诗与译者写诗研究”(19BZW131)。
在袁可嘉1940年代的“新诗现代化”理论中,存在着民主话语和现代主义诗歌话语的二重奏和“话语协商”,并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追求民主的中国现代主义。与占据主流的左翼民主诗歌不同,袁可嘉提出了民主文化的概念,作为连接诗歌话语与民...
关键词:袁可嘉 穆旦 新诗现代化 晦涩 民主文化 现代主义 
九叶诗论“新诗现代化”的三重面向
《华中学术》2022年第3期112-121,共10页张岩泉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穆旦诗歌经典化研究”【19BZW10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现代诗人置身传统、世界、时代的三维网络中,他们踏出的每一步无不受到历史合力的牵扯与影响,关键在于诗人的自主选择与艰苦探索。九叶诗派立足时代,熔铸古今,汇通中外,成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集大成者与综合者。他们...
关键词:九叶诗论 “新诗现代化” 时代 中国诗歌传统 西方现代诗经验 
从“朦胧”说起:新诗“晦涩”审美价值观的诗学辨识
《黑河学院学报》2022年第9期124-127,共4页柴华 尤丽洵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汉语新诗集序跋(1917—1949)与新诗文学场的建构”(18ZWB195)。
20世纪上半叶,“晦涩”作为新诗的审美价值观,其诗学内涵是立足新诗本体并伴随新诗现代化探索而逐步彰显的。“朦胧”作为一种新的诗歌审美观念,初显于李金发诗歌的“别开生面”;在从“朦胧”到“晦涩”的诗学论争中,穆木天倡导“纯诗...
关键词:诗本体 晦涩 审美价值 新诗现代化 
袁可嘉的佚文《简答李白凤先生》
《新文学史料》2022年第3期162-165,共4页司真真 
2019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民国小报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项目编号2019BWX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946-1948年间,袁可嘉在《大公报》《益世报》《诗创造》《文学杂志》等刊物上发表《从分析到综合》《新诗现代化》《综合与混合》《“人的文学”与“人民的文学”》《诗与民主》等一系列理论文章,试图探索现代主义诗歌的合法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袁可嘉 现代主义诗歌 左翼作家 人的文学 新诗现代化 《益世报》 《大公报》 左翼诗歌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