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传统

作品数:215被引量:305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赵黎明陈恩维罗钢尹素娥邓伟龙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美国汉诗英译的生态诗学传统:生成与意义
《中国翻译》2025年第2期41-48,191,共9页耿纪永 赵美欧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当代美国文学的寒山书写研究”(项目编号:22YJA752005)。
中国古诗在美国的翻译传播中,庞德、斯奈德、辛顿等译者根据社会背景和诗学意图有意识地利用其中的生态智慧,通过选择、改写、阐释,建构其生态诗学面貌。从20世纪初新诗变革中庞德等人对中国汉字和古典诗学中自然观的关注开启了带有生...
关键词:汉诗英译 生态智慧 生态诗学 海外汉学 
“新批评”视域下的“新诗现代化”理论构建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11期154-154,共1页
20世纪40年代的“新诗现代化”理论建设成功地嫁接“新批评”与中国语境,完成了“新批评”的中国化,对现代主义诗歌诗学的发展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使当时的诗歌写作愈具包容性。在新文学和民间传统文化结合成为趋势而和外国文学的联系相...
关键词:新诗现代化 现代主义诗歌 新批评 中国新诗 外国文学 诗学传统 民间传统文化 新诗批评 
春秋时代的诗学传统——先秦儒家诗学传统的思想基因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9-14,共6页王欣 
春秋时代诗学传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从诗学结构来说,产生了“风”“雅”“颂”结构,“诗”与“礼”“乐”相对独立;从诗教观念来说,“诗”不仅成为独立的教学科目,也成为周人秩序与价值的渊薮和载体;从阐释方法来说,形成了“歌诗必类”...
关键词:春秋时代 先秦儒家 诗学传统 思想基因 
论“十七年”政治抒情诗对称形式的诗学传统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52-55,共4页张慧燕 
对称是诗歌形式建构的重要方式,展现了诗歌在一定诗性规则下进行的对应性变换。“十七年”政治抒情诗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独特的诗体,它的建构与对称密切相联。以对称形式的诗学传统为切入点,结合文化语境,从古代诗学、现代诗学与域外诗学...
关键词:“十七年”政治抒情诗 对称形式 诗学传统 形式建构 
叶燮与吴中地域文化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9期18-24,共7页汪超 王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咏剧诗歌整理与研究”(13BZW103)成果之一。
叶燮是清初吴中地区的重要文人,他的诗歌体现着相当明显的地域性色彩;在他对地方志的修订及相关工作中,透露出对吴地这一概念的认同与强调;从其最为著名的诗论角度来看,他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吴中诗学传统的影响。对叶燮和吴中地域文化...
关键词:叶燮 吴中 地域性 地方志 诗学传统 
白居易诗歌分类的诗学传统与意义
《文艺理论研究》2024年第4期204-212,共9页叶跃武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类。这一分类法具有重要的诗学史意义。它是对唐前诗学传统的总结,包括《诗经》的言志传统、屈骚以来的感伤传统、陶渊明所代表的适性传统,以及以梁陈为典型的才丽传统。与同时...
关键词:白居易 诗歌分类 闲适诗 情志诗学 
郑元祐对平江文化建设的贡献与诗学传统的建构
《中国诗歌研究》2024年第1期77-89,共13页左东岭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易代之际文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4ZDB073)的阶段性成果
郑元祐是元末明初寓居平江的最为著名的文人之一,对平江文坛产生过重要影响并做出过巨大贡献。他与南宋遗民有密切的交往,又与黄溍、张翥、泰不华等台阁文人为密友,还在参与玉山雅集时结识了杨维祯与顾瑛等文坛名宿,在元末文坛的人脉资...
关键词:平江文坛 豪迈疏宕 文化建设 怀友组诗 
台港澳及海外华人的比较文学及其诗学传统
《学术研究》2024年第5期163-170,共8页纪建勋 朱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明清基督教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整体影响研究”(21AZJ003)的阶段性成果。
台港澳及海外华人的比较文学在我国比较文学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建构严谨完整的比较文学史,梳理与考察对应的四种比较文学及其诗学传统,需要把中国内地作为比较的基点,聚焦台港澳地区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代表性研究成果及研究特...
关键词:台港澳 海外华人 比较文学 跨文化研究 诗学传统 
明代闽地宗唐诗学传统的建构及其影响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24年第1期88-93,共6页李夏青 
明代闽地宗唐的诗学传统是在宋、金、元宗唐思潮的浸染、明初“鸣盛”风尚的传播和闽地诗歌自身发展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在经历了兼法汉魏、宗法盛唐、专取老杜之后,闽地诗人最终又回归对唐代诗歌的整体追崇,同时强调重视他朝之作和...
关键词:明代闽地 宗唐传统 价值影响 
中国诗学传统中的“光焰”之喻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2期171-177,共7页张德懿 徐雁平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清代文人结社丛考”(0845);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一般项目“英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集海外传播问题研究”(23YH67C)阶段性成果。
东西方早期哲学将日光或烛光作为喻体,日月星辰光辉普照、运行有常的特点,进入文学批评中指代经典作品的道德与文采。宋人以李、杜诗歌“高”与“幽”的特点解释韩愈“光焰万丈长”的比喻。与之对比,严羽提出“透彻玲珑”的观照、书写...
关键词: 诗话 李杜优劣 感兴 抒情传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