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方茜[1] 徐莹莹 Fang Qian;Xu Yingying
机构地区:[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成都610071
出 处:《中国西部》2024年第4期102-110,共9页Western China
基 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SCJJ23WT03);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一般项目“四川精准发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23YB05)。
摘 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理论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促进劳动者与数据要素、技术要素融合,强化劳动力评价的创新维度,从破除流动约束和升级学习方式上拓宽劳动者的劳动选择自由,由此实现劳动力素质提升。当前,新型劳动者培育过程中面临着劳动者与生产要素融合存在阻碍、人才评价体系对劳动者创新激励不足、劳动者数字素养两极分化以及劳动者权益维护面临新挑战等问题。结合理论逻辑及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以新质生产力促进劳动力素质提升的四条路径,即以新型生产关系建设化解发展中的矛盾,引导劳动者与数据要素、技术要素深度融合,推动创新成为激励劳动者进步的重要指标,利用数字技术拓展新型劳动者的学习模式。
关 键 词:新质生产力 劳动力素质提升 新型劳动者 创新激励
分 类 号:F014.2[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F1244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