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刚[1] 陈健[1] 常俊[2] 陈洁 刘玲玲[1] 张忠正 李兆龙
机构地区:[1]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康复医学科,合肥市230000 [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骨科,合肥市230000 [3]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放射科,合肥市230000
出 处:《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24年第7期769-773,共5页Chinese Journal of Spine and Spinal Cord
基 金: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院科研培育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22YKJ04);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22zhyx-C90)。
摘 要:腰痛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患之一,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引起腰痛最常见的病因[1~3]。IDD在早期干预治疗效果最佳,当椎间盘退变程度较重时,椎间盘修复的可能性极低[2、4]。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以对IDD早期进行检测和定量评估[4~6]。在一些关于IDD再生修复治疗的新手段的临床研究中,多以患者的疼痛改善、椎旁肌肉肌电信号、椎间盘高度、髓核视觉信号改变等作为疗效评估指标[2、7]。这些指标无法直接定量反映退变椎间盘内细胞外基质的增减,难以准确客观地说明退变椎间盘的再生修复情况。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7.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