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孙云霏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艺评论》2024年第4期27-36,共10页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基 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西方理论话语的冲击与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论的建构”(项目编号:2024JZDZ047)阶段性成果;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项目“思辨实在论美学的反思性研究”(项目编号:GZC20230282)阶段性成果。
摘 要:目前学界对现象学文论中的“被动体验”缺乏关注。胡塞尔由前期的主体主动地构造对象的意识体验,转向后期无主体的、被动的、时间构造的意识体验。亨利却认为,胡塞尔后期虽然以时间的“流的意向性”替代前期先验自我的意向性,但仍未触及根本。他提出,感发性的自动感发才是时间流的动因,感发性指去接受和去实现的力,自动感发指感受由被动转向主动、生成自身。这样,亨利的“被动体验”为主体性带来改变,主体不再是先验自我或由时间构造着的自我,而是作为感发性的被动一主动的生成体验。在亨利看来,卡夫卡的《卡夫卡日记》潜至主体阈限之下,细致描绘了苦痛一享乐的原初体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则书写了由被动体验开启新世界,诞生出新主体。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7.19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