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鲁侨 赵茹冰 马怡婷 赵天伦 陈进红[1] 祝水金[1] Li Luqiao;Zhao Rubing;Ma Yiting;Zhao Tianlun;Chen Jinhong;Zhu Shuijin
机构地区:[1]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杭州310058 [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杭州310018
出 处:《中国棉花》2024年第8期20-26,共7页China Cotton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专项(2022YFF1001403);海南省重点研发项目(SQ2021XDNY0696);江苏省现代作物生产协同创新中心。
摘 要:本研究以2014年和2015年长江流域生态试验10个试点的11个陆地棉品种的棉籽为材料,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测定棉花光籽样品中的植酸含量(质量分数,下同),进行陆地棉种子植酸含量的遗传效应分析。结果显示,11个棉花品种的植酸含量为1.04%~1.54%,10个地点的植酸含量为1.07%~1.68%,2年的植酸含量分别为1.26%和1.38%,表明棉籽中的植酸含量不仅受材料遗传特性的影响,还受种植地点、种植年份的影响。同时,对2021年冬种于海南三亚的国内外471份棉花种质资源的植酸含量进行测定,筛选了5份植酸含量低于1%的棉花种质资源,为低植酸棉花育种提供了材料。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