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生成——基于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1

Historical Generation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Based on Marx's Communication Theory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代洪宝 秦征 DAI Hongbao;QIN Zheng

机构地区:[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2]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商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出  处:《北部湾大学学报》2024年第3期1-7,共7页Journal of BeiBu Gulf University

基  金:202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23MZ002)。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生成及其发展是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结果。以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为思想参照,可以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往性”生成。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阐释了社会交往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之间的矛盾运动及其辩证关系,揭示了交往在社会共同体形成中的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中交往的必然产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往之维”表征着各民族在社会交往中的“类意识”“认同意识”“国家意识”。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 社会交往 民族交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分 类 号:G414[文化科学—教育学] D633[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