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谣学校》与十八世纪英国的信用、消费和情感文化  

The School for Scandal and the Credit,Consumerism and Sensibility in Eighteenth-Century Britain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逯璐 Lu Lu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

出  处:《外国文学评论》2024年第3期53-79,共27页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十八世纪英国剧院中的中国想象研究”(22CWW00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理查德·谢里丹的戏剧和演讲中对情感文化的多重回应”(20QD34)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十八世纪是英国的信用经济快速发展、消费社会诞生及情感文化盛行的时期。谢里丹的剧作《造谣学校》在此经济与文化的双重语境中,模拟了一个商品与信用流通、消费繁荣的自由市场,其中造谣活动成为专业化的商业活动,谣言被赋予了现代商品的全部属性。剧中主要人物索菲斯兄弟代表了两种互相竞争的市场参与者形象,映射了自由市场的内在缺陷以及商品化趋势对情感文化中核心道德的影响;而剧中角色的消费行为则不仅是十八世纪炫耀性消费的缩影,也折射出社会对消费主义态度的转变。

关 键 词:《造谣学校》 十八世纪 信用 消费 情感文化 

分 类 号:I106[文学—世界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