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杭航
机构地区:[1]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169
出 处:《科学咨询》2024年第15期116-119,共4页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已经深入探索了后现代的深度技术化纪元。在此背景下,人类的主体性面临着空前的认知与存在挑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来看,人工智能不仅在叠加式地重构我们的生产与生活范式,而且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社会互动模式施加了强烈的扭曲力。这种转变既为人类主体性的建构带来了深层的异化困境,也开辟了新的解构与重构的机遇。为了确保人工智能的技术轨迹在伦理维度上真正致力于人的利益,我们有必要深入挖掘并吸纳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思想,以此为人工智能的时代脉络确立更为深刻的理论指导和价值导向。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6.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