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鲁在清
机构地区:[1]枣庄市市中区人民医院特检科,山东省枣庄市277101
出 处:《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24年第3期186-186,189,共2页Journal of Modern Electrophysiology
摘 要:2024年是发现人类脑电图100周年。据文献记载,最初是1924年由德国Jena大学的精神科教授Hans Berger对人的脑电图进行了试验性测量和描述,他把2根针状电极由头部外伤患者的颅骨缺损处插入大脑皮层,首次成功地记录到有规则的电活动,随后他还确认了即使在头皮上放置电极,也同样能够记录到这种电活动。如此这般,他把正常人在安静闭目时主要出现于枕、顶部的10 Hz、振幅50μV左右的规整波命名为α波。并且还观察到,倘若被试者睁眼注视物体时,则α波消失且代之以18~20 Hz、20~30μV的波,他又把这种波称为β波,而且将这些脑电活动统称为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巧合的是,也是在1924年,荷兰生理学家Einthoven因其对心电图检查的开创性卓越贡献,被授予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关 键 词:头部外伤 脑电活动 颅骨缺损 脑电图 针状电极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Α波 被试者
分 类 号:R741.044[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88.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