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官吏“吏”“民”身份的分化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出  处:《新华文摘》2024年第17期161-161,共1页

摘  要:张韶光在《社会科学》2024年第6期撰文指出,秦代官吏在职权范围内揭发非法行径所使用的法律术语,存在“告”和“劾”两种情况。这两个法律术语的使用者各不相同。使用“告”的官吏,包括校长、狱史等县属吏,里典、田典、里父老等里吏,以及什长、伍长等什伍组织吏员;使用“劾”的官吏,包括县令、县丞、监御史等官吏。使用“劾”的官吏有权限受理“告”,处理司法案件,可以任命使用“告”的官吏,在司法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官吏“告”与“劾”使用的不同,以及在司法事务中职权与作用的不同,是两者身份差异的直接体现,是秦代官吏中“吏”“民”阶层分化的反映。使用“告”的官吏由无爵者或民爵者担任,由长官任命,职事属于“役”,身份本质上是民;使用“劾”的官吏由官爵者担任,经君主任命,是真正的官吏,属于特权阶层。秦代在告劾制度中对官吏的安排设置,反映了秦代基层治理的特殊之处。秦代担任里吏的宗族豪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受制于国家,他们被纳入国家的统一管辖之中,强化了国家治理的权威性。

关 键 词:法律术语 司法案件 监御史 基层治理 阶层分化 特权阶层 里吏 职权范围 

分 类 号:K233[历史地理—历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