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赵妍杰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0101 [2]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学知识体系研究中心
出 处:《社会科学研究》2024年第5期180-188,共9页Social Science Research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近代中国家庭建设的思想与实践研究”(22BZS102)。
摘 要:过去的研究强调“五四”的启蒙意义,却忽视了其所包含的情感因子。从学生运动的各种表现来看,“五四”可以说是一场浓炽的情感运动。当老师们提倡思想解放运动时,学生面对的正是如何重置个体与新兴的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的问题。新青年倾向于在社会与国家框架之内或者社会与国家框架之外诠释个体,这意味着个性解放不仅表现在对父子、师生、男女等伦理范畴的突破,也表现在新青年对社会和政治的浪漫主张。到20世纪40年代,一些亲历“五四”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五四”运动中情感因子对政治、社会和学术等领域或隐或显的塑造。而学界对“五四”的研究重理性、轻感性,或许遮蔽了“五四”的丰富性。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