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辉[1] Li Hui
机构地区:[1]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出 处:《文学遗产》2024年第5期98-111,共14页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诗经》的早期经典化研究”(项目编号23BZW036)阶段性成果。
摘 要:前人常以“诗乐舞合一”描述周代歌诗及《诗经》的乐用形态,然而周代歌诗与舞蹈在“发德”“象德”与“示事”“象功”的功能旨趣,以及歌舞主体、仪式空间与节次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点在《大武》乐章中就有鲜明体现。受这一观念影响,周代歌诗与舞蹈逐渐分野,并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歌诗从颂到雅再到风,蔚成大观,而为了弥补偏废舞蹈一端所带来的叙事方面的不足,歌诗自身也有调适和拓新,如在“礼辞”歌唱中加入叙述语,以第三方的视角讲史说唱,赋唱仪式场面,等等。这些诗辞歌唱都与舞蹈无涉,所谓“诗乐舞合一”说并不能从歌诗内部得到证实。“象舞”“六舞”等也以乐曲伴舞,而无歌诗伴唱。至于“燕舞”时歌、舞并作的情形,则属于“无算乐”尽欢目的下的一种流衍,并不是歌诗乐用的原初形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