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戏》何以“无声”——德译本《无声戏》传播失利之思考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寇惟妙 魏琛琳 

机构地区:[1]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出  处:《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年第5期99-106,共8页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摘  要:明末清初小说家、戏剧家李渔的首部拟话本小说集《无声戏》中的相关篇目自20世纪90年代被翻译至海外后,备受读者喜爱。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1990年新西兰汉学家韩南的六回英文节译本Silent Operas,两年之后,德国汉学研究者Stephan Pohl撰著了译研并重的Das lautlose Theater des Li Yu(um 1655):eine Novellensammlungen der frühen Qing-zeit。但该译作面世后,传播效果与韩南的英译本大相径庭,可以说传播乏力,呈现出令人惋惜的“无声”景象。本研究从原作版本及译介篇目的选择、策略方法的运用、对原作的复现程度等方面入手,探索不同译者对同一作品的节译取得截然不同传播效果的原因,反思应如何避免译本难以复现原作、扎根异土的问题,探讨译本如何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通道和桥梁。

关 键 词:李渔 《无声戏》 译本比较分析 主体性 传播效果 

分 类 号:I206[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