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汪余礼
机构地区:[1]武汉大学艺术学院
出 处:《长江文艺评论》2024年第3期4-12,共9页Changjiang Literature and Art Review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戏剧与影视评论话语体系及创新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23ZD07)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如果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当前“文学理论守正创新的必由之路”[1],那么需要结合到什么程度才有可能实现目标?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还是充分突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抑或是寻求二者的契合点?这是在实践中日益显示出重要性的问题。前不久,笔者看到《文学评论》上刊发的《中国文学的君子形象与“君子曰”的思想话语》一文,在很受启发的同时想到文论话语建构中“两个结合”的基本原则及其落实问题。由于这一原则的具体落实直接关乎文论话语建构的方向、内涵与生命力,因此有必要提出来进行探讨。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9.12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