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探析——基于“主体-客体”因素的评价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Normal Educat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Evaluation Based on“Subject-Object”Factors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李瑞宝 唐蜜 Li Ruibao;Tangmi

机构地区:[1]福建省教育考试院,福州350003 [2]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刑事司法系,德阳618000

出  处:《教育与考试》2024年第5期72-78,共7页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政策的变迁机制和执行成效研究”(项目编号:BIA220085)的研究成果。

摘  要:抗战时期的师范教育虽受日军破坏严重,但却在教育部“战时需作平时看”方针的指引下得以重建,并为此后中国师范教育发展提供了深刻的经验与启示。本文结合泰勒的行为目标导向课程评价模式及施瓦布的课程要素理论,提出“主体—客体”课程评价要素,对战时师范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在“五育并举”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战时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呈现出高强度、高标准、多样化的教学特征。一方面,学生通过教师层层深入式的专业规训以及多元教学材料的运用,成长为专业性强的全面型预备教师,大大缓解此时国内的“师荒”现状。另一方面,严格的课程考核使得战时师范课程呈现出高压性与同化性,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个性化发展。

关 键 词:抗战时期 师范教育课程 “主体-客体”因素 

分 类 号:K265[历史地理—历史学] G652.3[历史地理—中国史]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