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田海华 Tian Haihua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出 处:《世界宗教研究》2024年第8期80-91,共12页Studies in World Religions
基 金:四川大学创新火花项目库项目(2018hf-02)之成果;也是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对中国经典和圣经的跨文本阅读与身份认同研究”(22JJD730007)的阶段成果。
摘 要:19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由新教传教士主持翻译中文圣经,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最为重要的盛事之一。其中,神治文译本由首位美国来华传教士与汉学家神治文主持翻译,出版于1863年,对圣经汉译产生深远影响。神治文认为《旧约》中的Elohim在中国文化中没有对应,因此,他提出以一个通用名词翻译Elohim为“神”,不同于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与理雅各提出的中国典籍中既有的“上帝”之名。本文以《中国丛报》、裨治文的传记、译本、书信与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译名之争为中心线索,呈现早期美国传教士对中国宗教的理解,以及他们在中国独特的圣经汉译经验和传教实践。
关 键 词:裨治文 美国传教士 译名之争 神治文译本《中国丛报》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21.125.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