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若朴 Zhang Ruopu
机构地区:[1]上海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艺研究》2024年第10期31-45,共15页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近代以来艺术中的审美理论话语研究”(批准号:20ZD28)成果。
摘 要:1902年《新民丛报》曾以“哲学大家德儒康德”为标题来界定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身份。“德儒”这个称呼看似新奇又矛盾,却揭示了整个20世纪上半叶一直为人所忽视的、中国对康德美学的儒学化接受心理和进路。鉴于西方理论所具有的强烈异质性,前期的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人自觉地比较康德非功利审美观与儒家美学的差异,并试图寻找传统审美经验来适应西方的美学原则。以康德诞辰二百周年的1924年为分界线,后期的接受者则转向主动用儒家思想改造康德的理论,实现对西方美学话语的内化。这条西方美学的儒化路径,既显示了中国美学话语在建构过程中的顽强的民族内生性,又回应了启蒙国人的社会需求,更重要的是,由此在古今变革视域下,生成了中国美学思想的现代性形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8.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