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毕波 Bi Bo
机构地区:[1]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出 处:《理论月刊》2024年第10期132-143,共12页Theory Monthly
摘 要:在胡塞尔一份写于1908年的手稿中,可以看到他早期为了解决交互主体性问题而设想的以“大全意识”概念为核心的理论。大全意识是将所有个别意识都囊括在自身之内并能够向内直观到它们的无限者,这个诉诸无限者的理论方案与胡塞尔后来提出的以同感概念为核心来解决他人和世界的构造问题的做法有很大不同。如果后一种方案被称为现象学的莱布尼茨道路的话,那么前一种方案因与斯宾诺莎哲学的亲缘性,即二者都通过作为大全的无限者来克服某种二元对立,就可被称为先验现象学的“斯宾诺莎时刻”。虽然胡塞尔后来不再使用“大全意识”这个概念,但此概念所具有的无限性结构却被吸收进其“单子”概念中。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8.18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