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彭双贞 Peng Shuangzhen
机构地区:[1]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出 处:《哲学动态》2024年第10期21-30,共10页Philosophical Trend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文明观研究”(编号23CZX00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如何确立“哲学终结”之后的哲学自我理解方式是现代哲学研究的前提性问题。在哲学史上,形而上学与辩证法长期存在着内在纠缠关系,且哲学的“完成”或“终结”是通过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共谋”实现的,这意味着辩证法的变革构成理解“哲学终结”的关键。对传统哲学的否定必然伴随着对辩证法的“改造”。通过确认“人即社会”的辩证运动,马克思变革了辩证法的“主体”和“场域”,从而恢复了辩证法的否定性和历史性,确立起彻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以此为出发点,马克思抓住了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与资本主义“现实”的同构性,将“改造”辩证法视作“消灭哲学”与“改变世界”的路径,既消解理论生活方式的神圣性,也解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神圣性,重塑人的生活方式,在后形而上学的意义上确立起哲学的新面相,即面向现实生活本身的“活动论哲学观”。
分 类 号:B0-0[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8.2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