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实为表象,虚无乃是深根--《野草·过客》的哲学精义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彭小燕 

机构地区:[1]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出  处:《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24年第11期94-99,共6页Masterpieces Review

摘  要:在鲁迅创造的文本中有两个最为独特的:其一,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微小说、现代哲学小说的《示众》(1925)^(①);其二,可能是中国最早、最短的现代哲学诗剧(我们都承认《野草》的24个组成部分皆为散文诗)《过客》(1925)。这两个作品在形式和内涵上都与20世纪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3年首演)存在可联系之处,其共同的精神根脉则在两位作者都介入颇深的存在主义思潮处。从三个作品诞生的时间看,可以清晰地见出鲁迅文学在形式与内涵上的先锋性--《过客》的先锋性甚至在小女孩的“紫发”细节上也可见一斑。《过客》在内涵上的灼灼光焰是其扑面而来的哲学精义,相应地,它在形式上的伟大就在于以无与伦比的、象征性极浓的精悍文本不仅完美地呈现了极精深的哲学内涵,而且,还经由人物形象的精妙设置暗喻了与话语主体紧密相关的或一现实、时代隐衷。

关 键 词:《等待戈多》 荒诞派戏剧 鲁迅文学 《野草》 《过客》 先锋性 贝克特 《示众》 

分 类 号:I210.975[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