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何君安 周思源 He Jun’an;Zhou Siyuan
机构地区:[1]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127
出 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年第5期154-170,共17页Journal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Socialism
摘 要:中华文明一直呈现出多元特征,内部包含着诸多不同的族群;但又能将“多元”凝聚为一个共同体,形成多民族聚合存在的模式,与其他文明的民族(政治)分立模式形成鲜明对照。这种多民族聚合存在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数千年不坠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将中国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阶段,进行历史比较:将古代中国与西方话语下的“普世帝国”、早期民族国家比较,勾画中国多民族聚合体的传统形态;将清朝与近代几大帝国比较,从内聚和外聚两方面研究近代中国面临的巨大危机以及危机下共同体的重塑;将现代中国与其他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比较,分析新中国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的成绩。由此揭示,中国的聚合性归根结底是一种伟大而深层的“文化力”,即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吸引力”“包容力”。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3.8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