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历史视野下中国多民族聚合性存在模式论析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China’s Multi-Ethnic Cohesion Model from a Comparativ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何君安 周思源 He Jun’an;Zhou Siyuan

机构地区:[1]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127

出  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年第5期154-170,共17页Journal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Socialism

摘  要:中华文明一直呈现出多元特征,内部包含着诸多不同的族群;但又能将“多元”凝聚为一个共同体,形成多民族聚合存在的模式,与其他文明的民族(政治)分立模式形成鲜明对照。这种多民族聚合存在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数千年不坠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将中国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阶段,进行历史比较:将古代中国与西方话语下的“普世帝国”、早期民族国家比较,勾画中国多民族聚合体的传统形态;将清朝与近代几大帝国比较,从内聚和外聚两方面研究近代中国面临的巨大危机以及危机下共同体的重塑;将现代中国与其他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比较,分析新中国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的成绩。由此揭示,中国的聚合性归根结底是一种伟大而深层的“文化力”,即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吸引力”“包容力”。

关 键 词:中华文明 文化民族主义 “普世帝国” 国族建构 中华民族共同体 

分 类 号:C95[社会学—民族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