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与1940年代后期中国的悲悼文学  

Cold Night and Mourning Literature in Late 1940s China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邵宁宁 Shao Ningning

机构地区:[1]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艺批评研究院

出  处:《南方文坛》2024年第6期18-26,共9页Southern Cultural Forum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中的古典传统重释重构及其互动关系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1&ZD267。

摘  要:有关《寒夜》的意义,前人已有极多研究。这些研究,或从社会分析出发,着意突出其中的社会批判主题,阐发巴金对社会黑暗、旧制度、旧社会的控诉意义;或注目其中隐藏的家庭、两性伦理困境,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家庭、性别伦理变迁的曲折,可谓从不同角度加深了人们对这部名作的认识深度。同时,也早有人从“战后小说”的角度,就其与“胜利后数年与中国国运生死攸关的课题做出过一些很有意义的探索”。不过,迄今为止,似乎还很少有人将之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一再出现的悲悼文学现象联系在一起,进行社会心理及美学分析。

关 键 词:《寒夜》 两性伦理 战后小说 悲悼 性别伦理 美学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 社会批判主题 

分 类 号:I207.425[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