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形态与边界  

The Form and Boundari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useum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苏丹 马阅 Su Dan;Ma Yue

机构地区:[1]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2]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出  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第6期6-16,共11页Chin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作为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在对全球化过程的反思中应运而生。中国非遗馆的发展经历了从概念产生到实践探索的历程,方兴未艾的非遗馆建设和注重本土化的实践已经塑造出了一批兼具先锋性和在地性的非遗馆。“十四五”期间,非遗馆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快速发展,然而作为新兴事物,在建设过程中仍然缺乏国家标准的支持,需要通过实践和反思进一步认识非遗馆的形态与边界。

关 键 词:非遗馆 新博物馆学 空间形态 “本土化”实践 非遗馆类别 

分 类 号:G122[文化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