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赵勇[1,2]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2]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艺争鸣》2024年第10期59-69,共11页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场域中的审美话语分析研究:以黄药眠与童庆炳为中心”(项目编号:22JJD750015)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提及“文学终结论”(The End of Literature),就必然要提到美国学者希利斯·米勒(J. Hillis Miller,1928-2021)。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论语境中,我们只知道米勒是“耶鲁四人帮”之一,是美国解构主义文学批评阵营中的一员主将。但世纪之交以来,因为某种程度的超前之思,他却在中国学界暴得大名,乃至引发了长达数年的“文学终结论”大讨论。需要指出的是,“文学终结论”虽然是米勒提出的重要观点,但它却是“果”而非“因”,因为一旦进入这一问题,我们就不得不涉及文学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8.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