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终结论

作品数:69被引量:122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杨向荣高磊周计武王轻鸿赵勇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算法机制与智媒时代文学生产的美学逻辑——兼及“文学终结论”的算法想象与可能性进路
《学术研究》2024年第11期169-176,178,共9页张伟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视觉修辞与中国近现代画报的‘解放’叙事研究”(23BZW106);教育部规划项目“算法传播与数字时代文学批评的范式转型研究”(23YJA751019)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智媒时代的神经中枢,算法传播的文学介入是这一技术形态进驻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度模式,中西艺术史中的数学观念及其审美实践为理解这一技术话语提供了经验参照。就文学生产而言,ChatGPT相对微软小冰对自然语言建模的迭代与升级在佐证...
关键词:算法传播 人工智能 智媒时代 文学生产 数学思维 
从“文学终结论”到“文学变化论”——米勒之论与中国当代文学、文论的互动与反思
《文艺争鸣》2024年第10期59-69,共11页赵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场域中的审美话语分析研究:以黄药眠与童庆炳为中心”(项目编号:22JJD750015)的阶段性成果。
提及“文学终结论”(The End of Literature),就必然要提到美国学者希利斯·米勒(J. Hillis Miller,1928-2021)。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论语境中,我们只知道米勒是“耶鲁四人帮”之一,是美国解构主义文学批评阵营中的一员主将。但...
关键词:文学终结论 中国当代文学 希利斯·米勒 中国文论 解构主义 文学批评 大众文化 
米勒的“焦虑”“影响”与文学理论的公共性
《文艺争鸣》2024年第10期70-78,共9页肖明华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文化研究的反思、转型与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1BZW04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当代文论场域中的审美话语分析研究”(项目编号:22JJD750015);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新媒介与文艺公共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YG2021008)的阶段性成果。
米勒是一位对我国文学研究影响甚巨的理论家。他生前来我国交流数次,并做了三十余场次的学术报告。(1)他的研究著述在我国译介多种,并且得到广泛引用,在文学研究的具体领域产生不小的学术效应,以至于成为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
关键词:当代文学理论 文学终结论 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著述 米勒 反思与建构 译介 公共性 
遭遇“文学终结论”:一个经验性考察
《文艺争鸣》2024年第10期79-85,共7页徐晓军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布鲁姆‘莎式崇高’美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2XZW040)的阶段性成果。
自从人类进入文字文明,文学就一直作为最重要的艺术门类站在诸种艺术形式的顶端,与其说“文学作为艺术”,不如说“艺术作为文学”。这对诗文传统悠久且强盛的中华文明来说尤显如此。站在千年之交,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在文字文明逐渐替代...
关键词:文学终结论 永恒轮回 诗文传统 宿命 乐舞 中华文明 经验性 
文学终结与文学自主存在——基于阿多诺文学自主理论所作的思考
《文艺争鸣》2024年第10期86-92,共7页李进书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西方理论话语的冲击与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论的建构”(项目编号:2024JZDZ0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就21世纪以来的文学思潮而言,“文学终结论”无疑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既引发了学界关于文学是否会终结的持久而广泛的争论(1),也激发了我们对文学的地位和其未来命运的长久的、深层的思考。整体地审视“文学终结论”以及...
关键词:文学终结论 文学思潮 电信技术 文学命运 未来命运 阿多诺 自主 
数字人文技术下的“文学终结论”——基于元宇宙文学生态的反思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5期95-104,共10页严旭 马晓 
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研究”(L12AZW001)。
元宇宙作为新的艺术媒介是数字人文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凭借自由开放的虚拟现实空间、全新的感知方式和沉浸式交互体验,对传统文学的生存空间形成了挤压之势。与此同时,数字人文技术之下的人工智能写作经由人机协作引发了文学主体的重...
关键词:数字人文 元宇宙 人工智能 文学终结论 
人工智能语境下的文学终结论——以保罗·利科为中心
《江西社会科学》2024年第5期142-151,共10页庄懿 
20世纪下半叶,媒介变迁冲击了文学形式,理论与现实的复杂交织促成了文学终结论的诞生。到了21世纪,人工智能介入写作,引发了创作主体性的真正危机。在这样的语境下,保罗·利科对文学终结论的阐述,为捍卫文学的合法存在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人工智能 媒介 文学终结 主体 叙事 
人工智能写作与文学创作主体性问题反思被引量:6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25-34,共10页杨宁 
中央民族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2023QNTS07)。
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关于其是否会取代人类作家的讨论日益增多。与二十多年前希利斯·米勒提出的“文学终结论”相比,人工智能给文学创作带来的挑战堪称一次新的“文学终结论”,它直接关涉到文学创作主体的本质和地位问题。目前,...
关键词:人工智能 文学终结论 创作主体 人类中心主义 作者之死 
希利斯·米勒与中国人文学术的国际化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3年第6期5-15,共11页王宁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研究”(14ZDB082)。
希利斯·米勒作为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之一,在中国也有着众多的研究者和批评者,他的著述经常被人们引用和批评性地讨论,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家的理论思考和建构也不无启迪。他生前先后20多次到中国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在中国的...
关键词:希利斯·米勒 中国人文学术 文学终结论 强制阐释 国际化 
见证与反思:希利斯•米勒之“文学终结论”在中国
《外国语文研究》2023年第2期55-66,共12页国荣 
2000年7月,希利斯•米勒在他在中国的主旨发言中,以雅克•德里达的话为引子,探讨了文学研究在大学全球化和新的电信王国中能否生存下来的问题。这一发言在中国学界引起了极大震动,许多学者纷纷撰文回应他的观点。作为米勒在中国发言的译...
关键词:希利斯•米勒 文学终结论 全球化 中国语境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