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之死

作品数:139被引量:258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同铸肖伟胜刁克利钟晓文左其福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西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走向“自创生美学”:后人文主义与“作者之死”后的写作主体性重构
《云南社会科学》2025年第1期171-180,共10页许栋梁 
当前,AI写作实践以算法逻辑为驱动,不断将文本间性理论推向新的边际,也在“后人类”语境下激发了对“作者之死”后的写作主体性问题的理论重审。“作者之死”与“人之死”同气连枝,是西方“反人文主义”话语范式对人“去主体化”的激进...
关键词:主体性诗学 反人文主义 后人文主义 写作 自创生美学 
人机交互:智能时代的编舞主体性观照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31-37,共7页邓元范 
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巨大效应已蔓延至过往被视为人类专属的创造性领域,舞蹈创作亦无法幸免。人工智能非但停留在人类编舞家的工具上,其创作程序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类成为编舞的主体,进而拥有操纵和限制人类舞者的力量。即...
关键词:人工智能 编舞 主体性 编舞家 作者之死 
人工智能写作与文学创作主体性问题反思被引量:6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25-34,共10页杨宁 
中央民族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2023QNTS07)。
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关于其是否会取代人类作家的讨论日益增多。与二十多年前希利斯·米勒提出的“文学终结论”相比,人工智能给文学创作带来的挑战堪称一次新的“文学终结论”,它直接关涉到文学创作主体的本质和地位问题。目前,...
关键词:人工智能 文学终结论 创作主体 人类中心主义 作者之死 
乌纳穆诺与“作者之死”探蠡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1-6,共6页姜欣言 
乌纳穆诺是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也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国际知名的西班牙作家之一,其关于语言、写作和主体性的观点是极其矛盾的,有些观点是浪漫主义视野的一部分,而另一些观点则令人惊讶地接近巴特和福柯等“现代”学术巨擘的观...
关键词:乌纳穆诺 作者之死 去中心化 巴特 福柯 巴赫金 
从“作者之死”到“文本之生”——罗兰·巴特“作者之死”观念的理论呼唤被引量:1
《阴山学刊》2024年第1期48-52,共5页王啟泽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美学视域下陕西文学批评研究”(2019J031);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小说修辞的认同机制研究”(21ZD023)。
“作者之死”是罗兰·巴特文本理论中极具破坏力和感召力的一个理论观点,“文本之生”是罗兰·巴特通过对参与文学活动的读者的呼唤所期冀的新的文学氛围和文论环境。对写作本身的讨论表现了罗兰·巴特对写作者和作者这两种身份的理论认...
关键词:罗兰·巴特 “作者之死” “文本之生” 写作 实践 
再论“作者之死”六个观点
《哲学进展》2023年第3期570-578,共9页赵子烨 宋玉锡 国益搏 
本文首先梳理了十位哲学家的“死亡观”,认为它们虽有贡献,却具有争议性,在文学领域为解构主义的贡献却不如罗兰·巴特“作者之死”以读者为中心的主位构想。基于十位哲学家的“死亡观”,本文梳理了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五个观点,...
关键词:死亡观 罗兰·巴特 作者之死 
刊林撷思
《师道(人文)》2023年第2期59-60,共2页陈银珠 
罗兰·巴特在研究“零度写作”阶段已表现出消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强调作家要进行一种直陈式、新闻式、非语式的写作,即零度写作。零度写作消除了主体的创作意识,作家的主体性开始退场,这便是巴特作者理论的开端。之后,随着“作者之死”...
关键词:零度写作 罗兰·巴特 作者之死 思想倾向 创作意识 主体性 直陈式 消解 
人工智能创作之潮下的“作者之死”“作品灵性之危”与救赎之道
《文存阅刊》2023年第4期102-104,共3页王韵宇 邵明吉 王蕴泽 
随着“ChatGPT-4”聊天机器人程序的推出与应用,人工智能对人类创作的影响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些人工智能创作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拥有代替人类作者的能力,这可被视为又一次“作者之死”的危机前兆。此外,当代西方文论对作者...
关键词:人工智能创作 作者之死 作品灵性 当代西方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沉默”的意义增殖及其内在逻辑
《当代外国文学》2022年第4期156-163,共8页任贺贺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1XNH162)成果。
在西方文论的语境中,沉默具有静默寡言、故抑其词和哑言等形式,它们均指向了声音、语言表现中的滞涩、艰难或缺失。自20世纪中叶起,沉默经历了文论意义上的增殖:沉默先是被归入一种否定性诗学;经由音乐,沉默又被赋予凸显他者的多元主义...
关键词:沉默 沉默的美学 语言生命力 “作者之死” 
为了“文本”的深层批评——田中实“第三项”论
《小说评论》2022年第5期170-175,共6页陈汝倩 霍士富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不仅颠覆了“上帝创造了语言”的神话,而且引发了文学研究界的一次划时代革命。即罗兰·巴特在接受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之基础上,相继提出“作者之死”和“从作品到文本”,一举颠覆了传统的文学批评范式——作家论和...
关键词:罗兰·巴特 文学研究界 作者之死 作家论 文学批评范式 上帝创造 文本分析 索绪尔的语言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