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观

作品数:579被引量:1025H指数:1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周德新郑晓江严梦春海波黎群武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敦煌邈真赞的死亡书写及其死亡观
《法音》2025年第2期14-20,共7页李菁 
邈真赞,即人物像赞,它主要在敦煌地区的丧葬仪式上大量使用。目前关于敦煌邈真赞的研究成果,李小荣就文献整理、史学问题、佛教美术、文学与文体学四大方面进行过梳理总结,指出存在重“史”轻“文”、重“真”轻“赞”的研究倾向。[1]...
关键词:邈真赞 丧葬仪式 敦煌 文献整理 死亡观 佛教美术 文体学 研究成果 
中医养生理论中生命观的异化和启示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5年第2期146-150,共5页王旭东 李欣宁 郑钦予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ZD056)。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生命观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内涵极具生态价值的优秀思想和方法技术,在科技进步的冲刷下,已经或正在被异化,对生命价值的认知日渐淡化,简便易行的技术方法被西方价值观扭曲。为使中医养生知识体系真正成为健康中国战略...
关键词:中医生命观 养生理论 养老事业 生命价值 死亡观 异化 
向死而生:《我弥留之际》与《活着》死亡观之存在主义探究
《绥化学院学报》2025年第2期69-71,共3页丁佩萱 张敏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2XJA752002)。
文章探讨了在死亡意识影响下个体生命体验的强度,以及这一意识如何促成生活态度的转变,并借助海德格尔的“真实存在”哲学框架,分析了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和余华的《活着》中的死亡意识及其对生命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死亡不仅是生...
关键词:历存在主义 跨文化比较 《我弥留之际》 《活着》 生命强度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先秦儒家的死亡观与人性论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24年第9期78-86,共9页杨欢 
曾子有疾,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句因其深刻的现实意义而得以广泛流传。将其注解与曾子本人的品格相结合,可见曾子所代表的先秦儒家对死亡所持观念与人性论之间的微妙关系。儒家思想中存在着道德性的死亡观,且由于死亡的伦理意...
关键词:曾子 儒家 死亡观 人性论 生死 
持续联结:与逝者在社交网络上的数字“交往”
《新闻传播》2024年第14期26-28,共3页李维可 
万物互联与虚拟社会的演进,催化哀悼仪式与形态从私密化的纪念转向公开化的情感表达。逝者从生理性的死亡演变成了数字化的永存,生者与逝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交往关系——持续联结。持续联结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互联网的连接性提...
关键词:哀悼 社交媒体 持续联结 风险社会 死亡观 
创造何以战胜死亡:莎翁十四行诗中的死亡观
《外国语文》2024年第3期88-97,共10页曾立 
“以创造战胜死亡”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这组诗中,创造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类自身的繁衍;二是文学艺术的创造。诗人在纷繁芜杂的现实中提取“真善美”,建立秩序,从而创造了诗人的小宇宙。《旧约》也同样反复强调以“生...
关键词:死亡观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中国式辩证思维、死亡观及其抒情传统——论李安电影的“中国性”
《社会科学》2024年第6期102-111,共10页陈林侠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电影文化竞争力与海外市场动态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19ZDA271)的阶段性成果。
李安电影的“中国性”,在宏观的叙事思维层面,即是二元互渗、参差互见的中国式辩证法;在故事经验的中观层面,则是死亡及濒临死亡的险境,它既发挥了促使主客双方发生互渗互动的叙事功能,又强调宗教精神、世俗生活,表现了普适性状态。在...
关键词:李安电影 中国性 中国式辩证思维 死亡观 抒情传统 
露易丝·格丽克诗歌中的生死观
《文教资料》2024年第8期33-37,共5页陈小红 邓楠秀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1年度项目外语学科专项“露易丝·格丽克诗学研究”(GD21WZX01-08)。
本文探讨了露易丝·格丽克诗歌彰显的死亡观。格丽克早期与死亡有关的经历与其创作结下不解之缘,她一生关注死亡哲学与美学思考以探索死亡的价值旨归。格丽克诗歌中的生死观体现了尊重生命-接受死亡-生死轮回-永生不灭的动态发展过程。
关键词:露易丝·格丽克 死亡观 绝对自由 
中美在死亡观上的差异——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
《艺术研究快报》2024年第1期1-6,共6页蒋会君 郭远 
死亡是人类成长发展的终极阶段,是宝贵生命的最终归宿,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旨在尽可能全面地介绍中美两国在死亡观念上的差异,还将以电影《别告诉她》为基础去分析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对死亡的态度,...
关键词:死亡观 文化差异 《别告诉她》 
“无知”、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克尔凯郭尔死亡观的伦理立场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44-50,共7页严家强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21YZX01)。
关于死亡的思考,我们多源于对他人死亡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如果进行形而上学的追问,又多趋向于对经验的抽象概括。而克尔凯郭尔对于死亡问题的思考,则把思考的方向侧重于伦理的面向。在厘清死亡的主语之后,克尔凯郭尔站在对死亡“无知”...
关键词:死亡 “无知” 确定性 不确定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