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我弥留之际》与《活着》死亡观之存在主义探究  

Towards Life in the Face of Death: An Existentialist Explo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Death in "As I Lay Dying" and "To Live"

作  者:丁佩萱 张敏[2] Ding Peixuan;Zhang Min

机构地区:[1]伦敦大学跨学科与文化研究中心,英国伦敦WC1E 6BT [2]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出  处:《绥化学院学报》2025年第2期69-71,共3页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2XJA752002)。

摘  要:文章探讨了在死亡意识影响下个体生命体验的强度,以及这一意识如何促成生活态度的转变,并借助海德格尔的“真实存在”哲学框架,分析了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和余华的《活着》中的死亡意识及其对生命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死亡不仅是生命的终结,也是对生活深度和激烈体验的触发点。个体在生死边缘的挑战、对死亡的认识以及对亲人的失落深刻地影响了生者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比较分析,文章揭示了跨文化角度下对生与死的普遍性认知和态度,丰富了文学和哲学领域的研究,同时为理解人类复杂的情感与行为模式提供了新视角。

关 键 词:历存在主义 跨文化比较 《我弥留之际》 《活着》 生命强度 

分 类 号:I106.4[文学—世界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