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陶冉 TAO Ran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市100871
出 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4年第5期61-74,共14页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4YJCZH27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4批面上资助项目(2023M740133)。
摘 要:琴歌属于兼具音乐性与文学性的活态文本,其写作、传唱样态因依托于弦歌传统而与世更迭,与诗、词、曲、赋等多种文体融合互参,在风格上兼容古今,因而常常一端近雅乐,一端近俗乐,在声音与文辞的双重层面持续受到雅俗标准的审视。该特性也令琴歌在辨体问题上取向含混,体类辨析多偏重思想道德内涵,具体的创作格套和语体语料则变动不居。明中后期琴歌的样态演进尤集中体现着审美雅俗观念的嬗变。歌辞从此前诗文集等所载的短小杂言骚体、四言雅颂体,转而趋于叙事化、曲唱化、附加提示辞、穿插程式套语,有意营造对话情境,甚至曲艺化的敷演,使明代琴歌获得了丰富的叙事性和表演性,愈发接近曲唱文本,渐脱诗歌文本的体格,同时与古琴深厚的雅文艺传统形成张力。琴歌辨体及其创作风气在明代的演进与同时期的诗文词曲批评共同关联着时人对古乐今乐的反思,文本风貌的变化折射出时人在文艺体类和雅俗标准上的认知差异,映照出雅俗观念的嬗变。这一方面表现为时人对雅出于俗观念的体认,另一方面伴随着古今乐同观念的扩散促使雅俗区分意识逐渐淡化,以致古乐歌诗与词乐曲唱甚至闾巷讴谣在明中期常被相提并论,弦诵歌诗也在因时制宜、从俗从新。雅生于俗与古今乐同的生衍流别思路都指向一种通达的诗乐观,背后暗含着雅俗之辨与情之真伪两组审美标准的显隐互动,并承载着明人对诗乐复古和抒写情性双重诉求的调和与融通,最终使性情之正的审美创作标准日渐让位于性情之真。对“真诗”“真情性”的强调可见诸当时的诗文词曲批评等各个领域,而围绕古琴的评说与琴歌谱集中的声、文演变则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突出反映着审美的古今雅俗之辨逐渐淡化,贯通古今的自然真情被标举为诗乐复古之根本。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