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小康”概念入日及其新变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石旸旸 

机构地区:[1]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出  处:《人文论丛》2024年第1期211-218,共8页

摘  要:“小康”一词,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性符号,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明显转换。18世纪初被日本儒学古学派代表伊藤仁斋使用,初义为“经历战乱后,国家政权相对稳定,社会局势相对安定之状态”,为日本吸收唐代“小康”狭义而来。中国古典语境“小康”释义经历了从“施政者关爱百姓,使其休养生息”到“遵循礼仪,天下安定”,再到唐代的“国家政权的安定状态”的演变过程。日本虽继承唐代“小康”释义,却因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背景而窄化“小康”释义,增加“战乱”“相对稳定”等要素。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加速现代化进程,受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影响,“小康”释义扩展至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日常领域,衍生出“病情好转”“灾情暂稳”“股市平稳”等本土化释义。

关 键 词:小康 释义 中日文化交流 

分 类 号:K22[历史地理—历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