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非遗的时代“重生”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孙婕[1] 

机构地区:[1]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出  处:《文化产业》2024年第35期133-135,共3页

基  金:贵州省2024年度普通本科高校省级“金课”(一流课程)《中国民族音乐》课程建设阶段性成果。

摘  要: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审美和经济价值。然而,当前音乐类非遗面临传承断层、保护意识淡薄及传播途径狭窄等困境。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需多管齐下,包括加强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构建数字化平台以促进社区参与,将非遗引入学校音乐课堂,以及推动非遗的产业化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可有效提升音乐类非遗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确保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焕发活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关 键 词:焕发活力 数字化平台 音乐课堂 音乐类非遗 社会影响力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意识淡薄 社区参与 

分 类 号:G63[文化科学—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