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丹梦[1]
机构地区:[1]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241
出 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4年第11期1-56,共56页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摘 要:1996年徐迟坠楼离世,为世人留下一个无尽的“猜想”。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为现代派诗人,并涉猎小说、翻译、乐评、学术等诸多领域,新时期以来则以“科技报告”名扬天下。徐迟是怎么走到这一步并成为“这一个”的?他为何能在新时期的中国文坛“重焕青春”又“意外”凋零?其创作与离世之间有关联吗?“科技报告”在徐迟的整体创作与现代意识中究竟居于怎样的位置?这些绝不仅是徐迟“个人史”的问题,还关涉着新时期的思想开端、内涵与现代派论争的渊源。将徐迟的创作置于抗战以来中国文学探索转型的大背景中,通过考察徐迟的文学活动——包括构思、采访、交游、书信、论争等,可以解答上述问题。徐迟成名后的书写与文集编纂无不贯彻着抗战与新时期(特别是“三十年代”与“九十年代”)的对话。“抗战一代”的记忆、文化与江南文化规制了他的书写气象、格局与命运。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89.186.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