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邓淞露
机构地区:[1]西南交通大学
出 处:《新美术》2024年第5期52-61,共10页Journal of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宋代物质文化的知识世界与文学书写研究”(项目编号:24YJC751005)阶段性成果。
摘 要:制墨工艺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已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宋代被认为是制墨工艺基本定型的关键时期。2而在制墨工艺臻于成熟的过程中,宋代文人的介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点则尚待探讨。3宋以前已有文人造墨的零星记载,陆友《墨史》就收录三国魏韦诞、南朝宋张永、唐李阳冰等数例。随着崇文之风在宋代社会蔓延,墨所属的文房用物受到空前关注,文人造墨发展为群体参与并形成一定规模的活动。在一篇关于墨的题跋中,苏轼便将文人“多造墨”作为当时新兴现象特地表出:“近时士大夫多造墨,墨工亦尽其技。”4大量文人参与制墨,相关工艺知识由此在文人知识体系中得到普及,讲求工艺在宋代墨文献中开始突显,还诞生了以造墨为主题的工艺文献。文人对工艺的记载和理论思辨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制墨工艺的传播与发展,文人趣味也成为工艺造物的发展动能。考虑到中国古代“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分离发展的实际,5宋代文人群体对制墨工艺的介入及其影响就显得意味深长。从制墨工艺这一视角,可以彰显文人在工艺体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亦可睹见工艺如何参与到宋代文化的建构之中。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8.2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