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袁辉[1,2] Yuan Hui
机构地区:[1]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 [2]华中科技大学德国哲学研究中心
出 处:《哲学动态》2024年第11期71-79,共9页Philosophical Trends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合成生物学伦理、政策法规框架研究”(编号2018YFA0902400)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在近代法哲学中,许可法指在积极命令和消极禁令之外明确允许中性行为的法则。康德在不同文本中用它讨论过自然状态、改革和占有等重要话题。现有研究往往只关注康德特定文本中的许可法概念,没有注意到不同文本中许可法概念的差异,进而忽视了差异背后康德晚期法哲学中存在的根本变革。事实上,康德先后使用了两种不同的许可法概念。先出现的许可法概念突破了近代法哲学传统,允许违背法权禁令的暴力和渐进的改革,是康德缓和其批判哲学和霍布斯式的自然状态模型之间张力的产物。后出现的许可法概念回到了近代法哲学传统,允许源始地获得占有的中性行为,是康德的批判哲学变革了其法哲学的结果。该变革建立了一种理知的占有理论,缓解了定言命令和自然状态之间的张力,产生了一种新的、连续性的自然状态模型,还导致前一种许可法概念的消失。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3.59.203.127